读懂文化,从书中寻根书籍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是传承文化的重要渠道。通过阅读书籍,我们不仅可以获取知识和信息,更能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内涵与特色。从书中寻找文化的根源,让我们得以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文化的根基在于历
香 氣 中 的 生 活 美 學
—
图中为退躬老师
接上期:
三.八目正人生
下面围绕三纲来展开八目。八目,环境宜人,是对三纲的一份实践。古今以来讲学的实在是太多了,翠竹、红花、流水点缀其中,但有很多误区。误区里最的一个在格物上。我们思想文化的学术家们构成了许多千差万别的学派,为人们抚今追昔、缅怀先烈、传递时代主旋律提供了特色文化空间。15位队老将军、老首长不定期前来图书馆为孩子们讲述红色故事,最后归到两个最根本的派别上,传承红色经典,一个叫事功之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们在听红色故事宣讲课如今,一个叫性命之学。都是从格物里分出来的。
1.格 物
什么叫格物?物,这个红书馆已成为不少居民、学生和外来工朋友在家门口公共阅读的空间和休闲娱乐好去处。番禺区建成基层红色文化主题图书馆这家位于桔树村的番禺区图书馆名智小学红色文化分馆,就是小到一个物体,今年4月15日开馆,到整个物质世界。格有三义,藏书3万多册。从图书馆的装潢设计、书籍的种类,第一是剖析,再到馆内的文化活动,第二叫量度,番禺区图书馆名智小学红色文化分馆实现了红色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融会,第三叫践行。格,就是要把一个物体或一个物质世界拿来解剖得清清楚楚。如自然科学,就是专做这种事。人类到目前为止的科学,已发展到什么程度?举一个学术界的初步估计,一八零零年的时候,被人类所发现的自然科学有五十门,到一九零零年年过去,已经达到五百门,再过年到二零零零年可能已有五千门。我们对自然客观世界、万事万物进行解读的科学是越来越多、越来越细、越来越微妙,这是剖析义。
第二个量度义。人类的数学就是专门做这事情。数学,就是把物体或物质世界的一切现象按照自己的需要及自己的方法成型,然后一个个排列出来,把它立出标准,这称为量度。把剖析和量度结合起来可以循名以责实,拓展人类认识视野,达到明天人之分的效果。但这两个功能,都有一个最特点就是只保持了物体或物质世界的本能与本来面目,而践行就不同了。践行用现在的语言说就叫实践,实践不仅仅要认识物体和物质世界,更重要是改变物体或物质世界,所以践行在古人的智慧里面叫践履,也叫格物。的格物在《学》里面包括这三义,这三义也才可以真正表达格物。可见不是没有科学,人不仅仅是一个道德的,还是一个智慧的。它的智慧从哪里体现?就是从格物里来体现。
格物也多有误区。我们知道人是自然界一员,万事万物照样是自然界一员。但是人来格物,人就成了万物的尺度。进一步说,人成了万物的主宰,最后人还成了万物的上帝。现代科学已经把人推到万物的上帝这个地位了,但都还不够,人类不但要认识万物,统帅万物,甚至要主宰万物,现在发展到还要摧残、污染、割裂、破坏万物!我们的工业文明,特别是后工业时代,科学已成为统帅世界的霸权了。在认识领域,不管你哪种认识,如果没有科学性,在科学角度上不过关,所有学问、所有认识就统统被否定。前几年出了个笑话,是科学院院士某某某,他联系了两百多个科学家,公开地量否定中医,闹成了一场世界笑话。笑什么呢?说中医不科学。为什么?因为用现在的科学没有办法解释中医啊!笑话是很厉害的,说明了科学对当代人形成的一种过度。科学本来是很美好的一个领域,就像格物一样,非常智慧,但是任何东西你只要使用过度,就会走向反面。西方一个哲学家说过“真理只要走过半步就会变成谬论。”人类的科学同样如此。你看这三百年中,科学给人类创造了巨辉煌、无与伦比的财富,但当代的各种灾难、弊端、悲剧也是科学造成的。而现在科学正代替着知识,甚至代替着认识,更进一步科学还要扭曲文化,甚至还否定文化,好像人类除了科学什么都可以不要了。有一个笑话说,那你谈恋爱要不要科学呢?如果谈恋爱不科学怎么办?有人就说,谈恋爱都科学了,那这个恋爱还怎么谈呢?
但反过来说,很多学国学的人在这个问题上是有错误的,认为科学不如国学,这也是不对的。百年来通过东西方文明互动,特别是西方文明的引进,使文明原有的科学精神得到了一份弥补,这是我们应该加赞誉和鼓舞的。科学精神之于那是非常必要的,特别在当代,甚至在未来,我们还有分人必须弥补这份科学精神,因为这就是格物的精神。老祖先早就在格物,并对格物是最推崇的,认为只有先格物,才能生智慧(致知),进而才能立道德(诚意、正心),以致完善人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由于儒学这么多年来被很多官人和读书人误解了,没把孔子的真精神体现出来,所以也就没有把格物的真精神体现出来,以至让人缺乏了科学精神。有人试问过,西方文化为什么能战胜你,战争为什么你会失败,八国联军又为什么会进入你?根本原因就在于你把格物精神,把科学精神弱化了,人家当然要打你,落后就要挨打嘛!所以人要补这份科学精神。但是人,乃至于人类,却不能过度地崇拜科学精神,迷信科学精神,甚至把科学推向一个新极端。就像我们现在把道德弱化到一个新的极端一样。过去人是最崇拜道德的,西方人过去是最不相信道德的。但现在看,很多西方人的道德水准比人要高,人的道德水准现在反而还越来越失落。这些问题说明什么?说明不能走极端。科学不能走极端,道德也不能走极端,当然现在最需要的还是科学精神。很多高层、中高层知识分子以及中层社会和高层社会的科学精神还是相当不错的,但是道德精神、道德素养和基础相比却越来越缺乏。前头一千年我们老祖先弱化了科学精神,最近年我们又弱化了道德精神,这都是一些历史的反思与教训。
所以今天讲格物的目的,就是要辩证对待这些问题。
讲格物就是希望家不要误解人没有科学精神而只有道德,错了!人的科学精神和道德精神那都包在“明明德”三个字里给你讲完了。美德美德,美就是科学精神,德就是道德精神,明明德就是彰显智慧和道德。人就是最讲智慧、道德的,智慧不要脱离道德,道德一定要在智慧引导下来实施,这就是明明德的精神。八目中第一个格物最要紧的,就是要把智慧和道德进行恰到好处的统一。中庸,就是讲恰到好处。
2.致 知
很多人说致知两个字好讲,致就是到达,知就是知道,致知就是到达知识嘛。看来这解释好像是对的,实际上你只解到万分之一的意思。致知里面的内涵之深,可用庄子的一句话来说:“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可想而知,这个致知他有好深,深不可测,深如海。知在古人那里,当智字解,知就是智,智慧。一说到智慧,家就晓得了致知就是到达智慧。开玩笑哦,智慧是什么概念?现在把智慧做几个层面的解剖以方便解释。
第一层信息。当代就是个信息社会,你看因特网,就是信息已到了天罗地网的阶段。这是个非常浅的层面。
第二层常识。信息最后要变成老百姓日用生活的常识,常识好多都从信息里来,你信息量缺乏,或信息过度,或信息不足,或信息不对称,信息污染等等,这些都是信息领域的内容。
第三层知识。信息要真正转换,首先要转换成常识。常识进一步提炼才成为知识。有常识的人并不等于你有知识,知识是在常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第四层学问。知识要变成学问,你就得下功夫。知识不等于学问。
第五层智慧。学问到了一定的程度,它才会变成一份智慧,智慧是在学问基础上达到的。
通过刚才五个层面的解剖,家就知道,你要致知,致,在这里一是到达,第二是探索,第三是已经达到了,已经完成了,这个致字包含了这样好几层意思。所以致知就是要完成智慧。一句话,你的智慧要圆满,才称为致知。致知的全解释就是智慧圆满。所以格物的目的就是要让你解剖整个物质世界,达到对物质世界的一份圆满的智慧,这才叫格物致知。我们很多人对格物致知轻飘飘就带过去了,在古人那里,格物致知远远不是你这个方式。格物有三层,致知有三层,达到最完整的一层就是要你的智慧达到圆满。格物致知的全目的就是要完成智慧的圆满。
3.诚 意
《学》最关键的词来了:诚意。这是东西方文化、古今文明在分水岭上的一个关键。如果要展开说是没尽头的,我们只把宋明理学的流派做一简介。因为简介以后才能把诚意二字的真精神说出来,不然很多人要误解诚意二字。
A.儒家学术流变
宋明理学,在人类学术史上,用英国剑桥学学术界的一份共同认可来说,在人类古代的全学术中,最值得称道的是的宋明理学。这是学术探索上的一份共识。从学问来讲,孔子之前的上古学问是通过六艺来表达。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到了孔子,删订成诗、书、礼、易、乐、春秋。自孔子整理后,经过董仲舒尊为六经。在董仲舒之前儒学还不称为经,还属于子学。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衰微,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都是周朝的乱臣贼子,在争夺天下中形成了诸子百家各自独唱高标的天下形势。当时老子在周朝当一个图书馆的馆长,管一批周天子的书,周天子在那时已经衰微了,各诸侯了很多,但周朝的余威,立朝的典制、典籍还在。而孔子这个人呢,当过管仓库的职官,以及畜牧方面管牛羊的小官员,然后主要从事周朝礼仪方面的管事,又被鲁国国君聘用为司寇,也就是相似现在的司法长职务,但只当了三个月。孔子从现实人生讲,是一个素衣,所以后人称他为素王,他没有当过什么官,一身治国平天下的学问和美德没被任用。原因在哪里?“曲高和寡,理于用” 。孔子之前,天下学问是贵族的学问,孔子从传授弟子开始,学问才从贵族与国君的领域慢慢向民间转移。因孔子而有民间教育、有众教育,的教育以孔子为祖师,原因就在这里,因为孔子之前全是官学,是孔子才把学问带到民间,而孔子主要学的是周礼。但老子呢,他也主要在周朝管理一些皇家的文献。春秋战国形成的诸子百家,都是在贵族、士夫各家的私人学府里面展示出的学问,都是为群雄立国争天下服务的,所以诸子百家都各自争雄,独唱高标,各具千秋,但是都不能形成一个全面的文化体系。所以从宏观讲,从当代文化角度讲,就是一个字“乱”。董仲舒为什么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为了结束这一个“乱”字。因为周朝乱了以后,经过春秋,经过战国,秦始皇虽然统一也才十多年,经秦末一乱,最后刘邦统一天下。但战乱统一了,不打了,可是天下思想学问的主张还是乱七八糟。统一了,思想不统一就不行,所以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乃是社会统一、统一必然带来的文化思想统一的结果。但是,董仲舒的文化统一是强力的统一,是通过政权力量把思想文化强行的弄到一起,这一弄还不能形成有血有肉有机统一的文化体系。所以到了西汉末年,又出现了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到了东汉,古、今文两个学问在官学上争得不得了,而且在对诸子百家的融合过程中,特别在易经融合的时候,那争夺就更多了。比如很多人都知道的孟熹、京房、费直、伏生、孔安国、小戴、刘向、马融、郑玄等人的学问,杨雄的学问,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学问,在官学内分得很多。东汉时佛教就传入,到了魏晋时候,道家玄学和魏晋的佛学,那是越来越昌盛。到了隋朝、唐朝,特别是唐太宗定国以后,第一个提出开科取士用儒经,这就是官学定形的开始。提倡科举是董仲舒,他提出用儒经来取天下学士,但是没得到官方认可,以后历代皆有倡议,但直到唐太宗时,才以皇帝和朝廷的名义用儒经(以孔颖达的《五经正义》为标准)来开科取士,但同时又以道学、佛学与儒学同尊。比如唐僧取经就是唐太宗做的事,唐太宗之前没有哪个对和尚这么尊重。道家学问在唐朝成为官学是因为李世民跟李老子同姓啊。这就看出天下学问,既有儒学作为官学,还是有道学、佛学、乃至诸子百家跟官学之间的这一份分羹和相互争夺,说明文化体系还不统一。简单说,虽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后世这几百年还没完全统一起来。唯有到了宋、明时期,有了宋明理学的时候,学问才真正成为一个有机统一体。现在学术研究把古代学问这个方面确实抓住了,所以英国皇家学院,英国剑桥学及凡是研究汉学的,都对宋明理学投以一份崇敬。
B.宋明理学
形成宋明理学有几个主要人物。第一个陈抟,是五代时期的道士,他提出无极,还有一份太极图。当然这涉及考古,就不好多说。还有一个周敦颐,宋明理学的奠基人,家读过他的《爱莲说》。周敦颐的主要贡献是两个,第一太极图,真正现在看到的太极图是周敦颐画出来的,当然他说跟陈抟有关系,是从陈抟那里得到蓝图再通过他来演化的,但我们真正看到的定本不是陈抟的,而是周敦颐的。所以周敦颐的第一贡献是《太极图说》。《太极图说》的奥义把宇宙的完整性通过“太极图说”体现出来了,因此成为周敦颐的第一贡献。第二贡献是周敦颐的代表作《通书》。《通书》主要吸收了两个文献精神,第一个是《中庸》,第二个是《学》。周敦颐的《通书》主要就是体现中庸精神和学纲领。周敦颐教了两个学生,一个叫程颢,第二个叫程颐。周敦颐的《通书》通过把《中庸》与《学》里包含的精神一发挥,就解释了整个宇宙,解释了整个人类历史,也解释了人生的秘密,所以说人生的秘密,人性的秘密,人类历史的秘密,宇宙的秘密,都通过太极图说、通过《通书》把它体现出来了。周敦颐把这份智慧、学问、境界教给程颢、程颐两兄弟,这两兄弟后来传了两个弟子,这两弟子又教出了朱熹,而朱熹已是南宋的人了。朱熹是小程(程颐)的弟子,程颐又叫程伊川,程朱理学就是从这里来的,这是宋明理学的主体方面。第二个方面程颢,又有一个后二代学生叫陆九渊,又名陆象山,是程颢以后的学生。程颢是哥哥,他和陆九渊都主张心学,把心作为万物的起源,所以在鹅湖中陆九渊与朱熹辩论,后世的分歧也从这里开始。宋明理学一共有门派,第一是程朱理学,以朱熹为主的理学;第二是以陆象山、后来以王阳明为主的心学;第三是气学,以张载为首。张载是二程的表叔,二程的父亲跟周敦颐是朋友,跟张载是表兄弟。张载的学问主要是《正蒙》一书,后来从里面分了《西铭》与《东铭》。另外家熟悉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是张载的语录。张载的宇宙观主张气,气化理论。宋明理学这三派皆以“尊德性”为宗旨,以“人心——人间——天地间”为线条,演化了元、明、清主要的学术流派。比如王夫之,他的学问就来源于张载。当然官学最肯定的还是程朱理学。介绍这些是让我们分清一个简单的脉络,因为国学真精神它绝不是笼统混杂的。学国学不是为了回到古代做古人,而是要找到古人的智慧,继承古代的美德,过好今天的人生,追求未来的生活。我们学古典,目的在这里,所以要分清来龙去脉,找到里面真正的关键。现在很多人读古书,求国学,都是笼统喜好它的一些名词,爱好里面一些人物,然后记住它的一些小故事,真正问到古史国学的精神在哪里,都茫然。那你这样学国学,时间一久就是国学害了你,原因是你没把国学的真精神找到。找不到的原因在哪里?是你分不清来龙去脉,不知正与邪。我们讲宋明理学的分流,目的就是要让家真正晓得国学的真精神是一份智慧,是一份美德,而不是那些精彩纷纶的事项,不是要让那些呆板的线装书把你困倒。
刚才讲诚意二字,就是要讲出整个学问最终达到的目的。学术从理学中形成了血肉体系,一个理学,一个心学,一个气学。理、气、心相互诘难,后来形成现代哲学常说的古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争。唯心主义的主观唯心就是陆、王心学;客观唯心就是程朱理学;唯物主义就是张载和王夫之的气学。这是我们按照哲学来分,它们有这么三派,实际上唯物也好,唯心也好,唯心中主观唯心也好,客观唯心也好,事实上都是格物、致知、诚意之间出现的差别。在这上面出了差别,所以就出现了理学、心学、气学,主观唯心、客观唯心和唯物主义。因此,真正把学问的渊源弄清楚后,可以这样说,唯物、唯心也好,客观、主观也好,它都是一个表面现象,不是问题的实质。
C.中西学问之辨
怎么对待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区别呢?在这个问题上,《学》有很好的借鉴,诚意两字就是东西方文明分野的关键所在。因为格物是向外求,格物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所得来的知识、学问和智慧,就叫致知。致知以后是不是就完成了呢?到目前为止,西学就认为完成了,西方文化认为在格物致知上面人生已达到目的了。学问,学问,就是学会认识客观世界而且改造客观世界嘛,这就是知识学问的目的嘛,还有什么呢?东方智慧就不同,人认为不行,这只是知识学问的一半。你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并不是目的,仅仅是手段。是为谁服务?是为人类服务。你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而这个世界最神秘复杂的是什么?是生命。生命最神秘的是什么?人的生命。因此,真正人类认识要完成的是对人类自身的认识。你把客观世界改造完了,仅仅是把不神秘不复杂的事物认识改造完了,最神秘是人的生命,你恰恰没接触,没认识到。
按照“三生论”的观点,人类的全文明和历史分成三个领域。第一叫生产领域,第二叫生活领域,第三叫生命领域。人类一切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包括改朝换代的活动,全都属于生产领域。这些生产活动仅仅是手段,最终目的是为人的生活服务。简单说,你上班的目的是为了下班把生活过好一点。所以你上班从事政治活动也好,经济活动也好,文化活动也好,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活人,为了下班以后安心把人活好。所以人的生产最终是为人的生活服务,人的生活才是人类生产的目的。但是人类的生活,不管你吃喝拉撒,从穷人到富人,醉生梦死也好,玩世不恭也好,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也好,生活再丰富,仍然找不到归宿,找不到生活的究竟。所以,生活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回归或实现生命价值。即明白人是怎么来的,人今后往哪里去,人这一生的价值意义是什么。寻找人生的质量、人生的境界、人生的归宿——这才是天地间的秘密。因此,生活最终是为生命服务的,生命的质量、生命的境界就成了人类文明和人类智慧最终要完成的任务。的文化最终在《学》中讲到诚意二字,就是落脚于这个问题。格物是手段,目的为了致知。致知也是手段,为了诚意。诚意就是把用向生命以外的智慧、知识、能力拿来为改造生命、提高生命服务,这就叫诚意。你要提高生命、改造生命,第一步就是要把自己的意念,即平时的起心动念,首先分辨出它的智慧与愚蠢,精细与粗糙。现在你的起心动念很智慧,很精细,过去你的起心动念很愚蠢,很粗糙,这就成了学问修养的分水岭。如果心性不好,哪怕你才高八斗,哪怕你学满天下,哪怕你博古通今,但心气很浮躁,起心动念很乖张,待人接物非常烦恼,你那些权力、财富、学问拿来干什么,有什么用呢?所以《学》就提出要把你格物致知得到的智慧、能力、学问拿来回归自性,回归生命本质,在你的起心动念上下功夫,这就叫诚意。诚意就成了天下学问的归宿,成了天下学问的转折,也成了人类智慧与道德的结合点。
当代很多的人有智慧,有能力,但就是没一点道德自信,没足够的道德修养,在人面前他不承认,这种不承认在这段时空下没关系,也不会吃亏,但暗中自己吃亏了,你生活得非常烦恼,非常痛苦。你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在人与人的价值理念中却得不到人们的承认,除了在生产与竞争这个层面外,在感情领域,朋友社交领域,在人与自然的领域里,家不承认啊!为什么?你的起心动念不诚,你待人不诚啊!你没有道德的这一份最基本的积累啊!所以诚意就成了整个智慧、学问、知识、能力在这里的一个转折点。这用之于现在的企业家,用之于现在掌权的人,包括各种具备了名望的人,是有极参考价值的。有人说要掌权我也掌了,要挣钱我也挣了,要求取学问名望我也有了,但我总觉得心里不舒服,心里还是慌慌的,甚至这一生没有归宿感,原因在哪里?就请你读读《学》,请你注意这两个字——诚意。你在诚意上面一转,把你掌握的所有财富,所有知识,所有能力,拿来回归于你生命内,回归于你的自心自性,那你掌的权力,拥有的财富,具备的知识学问,一点都没变,但它的用途就发生变化了:一是可以自觉,二是可以觉他;既可以自利,也可以利他;既可以利物,也可以利天下。而在这利的当中,你还得到一份新的快乐、幸福和满足。只有诚意才能知足,只有知足才能常乐。过去很多人认为诚意都是道德说教,道德起什么作用?现在哪个还和你讲道德,都是讲竞争,都是讲狼文化,讲狼小狼老狼新狼,狼与狼之间还要看谁的獠牙长得尖才能取胜。你讲道德,讲羊文化,那是不行的。事实上,这是一个很的误区。不管你讲不讲道德,在国际、国内,在古代、今天,甚至在未来任何时候,道德都是存在的。这个存在要靠你去发现和靠你去推行。道德在历代社会,只是程度的多与少和强与弱而已。千百年来,人间从来就是圣盗并行,佛魔同堂,共居,神妖齐显,只是因缘变换,运势迁流,而强弱显隐不同罢了。事实上,天下的事物一样都不会少,如《中庸》所讲,就是你哪一样都可以去顾及,但哪一样你都要恰到好处,哪一样你都不要去过度。你不要为了自己的权力,就把不该伤害的去伤害了;为了自己赚钱,不该取歪门邪道的你要取歪门邪道:这些都叫过度。所以诚意这个问题,是整个东西方文明的关键,成了古今学问误区的一个关键。我们认识了诚意,就知道的国学,并不像想象的那么无用。真正的诚意,是要具备智慧,具备能力的。没有智慧,没有能力的人,还诚不了这份意。但反过来,有了智慧有了能力的人,又千万要注意这份诚意。我们把诚意反复讲的目的,是因为讲了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就基本上都包含进去了,可以说都讲完了。因为整个《学》的学问最终都是通过诚意来完成的。因为诚意的前提是要有格物致知,就是要有智慧,要通道。有了智慧,诚意就开始具备了品德。有了智慧品德,你当然可以修、齐、治、平,这是很简单的道理。所以今天学《学》学什么?就是学《学》的眼子。这个眼子在哪里?就在诚意二字。
4.正 心
诚意二字是古今的关键,是东西方文化的关键,是个人与社会的关键。下面简单谈谈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实际上是诚意的发挥。格物、致知是诚意的形成。把诚意完成后,正心就有基础了。修身是整个八目的落足点,《学》的关键就落在修身上。修齐治平,修身更是出发点,而修身是因为正心造成的,正心又是诚意的结果。
说到正心就说到佛家了。这里把佛家学问做一个简单介绍。我学佛已四十多年,对儒家、道家以及诸子百家,仅仅是涉猎而已,而真正的体会是佛家学问。佛家学问里主要是禅学、般若学和唯识学。这三个学问应说是佛家的基础。比如禅学,它就是宗;唯识学,就是教。佛家理论实际上都是唯识学的发挥。唯识和禅,一个代表宗,一个代表教,所形成的显学叫做显教,而密学是在显学基础上形成的一份生命系统工程的修炼项目。所以说,抓住禅学、般若学、唯识学、密学,你基本上就把握了佛学。不管是印度佛学、汉传佛学、藏传佛学,它的基本要点都已被体现在这几学里了。为什么讲正心的时候要讲佛学呢?因为佛学的本质就是心学。心学的密码,佛学讲得最全面。所以讲正心不得不讲佛学,而佛学又不得不讲到这几个学态。
心者,无形无相,不立言说文字,那就是心。禅,就是专显这个状态的,禅是起心动念皆成妄,连语言文字都不要,都是多余的。为什么?因为它是心的派生。心所派生就不是心的本源。所以禅学是离语言名相。唯识学呢?唯识学是专门要通过语言文字名相,才把宇宙真实体现得出来。所以这些思维、语言、名相,越精确、越微妙、体现的真实也就越充分,这就是唯识学。密学呢?它就从生命的立体角度来显现。所以心这个问题,有心、小心之分,真如心与肉团心之分。心学二字是非常微妙的,不讲佛学不宜过度发挥,所以正心必涉佛学,但最好还是按照儒家的学问来讲,这样比较众化。
正心,我们也按朱夫子的本意讲。什么叫心?心的主要构成分就是意,诚意。意里面有两个领域,一个叫起心动念,称为意;另一个恒审思量,称意根。起心动念,用佛家唯识学的观点讲,它在六识里面。哪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六识就称为起心动念。因为它在分别领域中,由你的各种感官对外界事物、外界信息的刺激,产生程度不同的反应,这种反应就叫起心动念。这在六识里面就把它概括完了。按唯识学说法,六识以外还有一个末那识,叫第七识,它在分别领域中有一分的功能,但不是全,它的整个功能就叫恒审思量。就是任何时候都不停息地在那里运动,但是对于分别呢,它是只起时间的作用,是一分的作用,它并不那么的全显。在唯识学里它又称为意根。识是指的前六识,意就是指的意根,也叫意志。人光有起心动念不固定,起心动念受意志支配。意志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你把思想感情、各种经验、各种体会、各种认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成了你的意志,这在唯识学里面就称为意根。心呢,就是指你所形成的这一份固定见解。《文殊师利问经》说:“心者聚义,意者忆义,识者现知义。”这个心在唯识学中称为第八识,阿赖耶识。第八识又叫种子识。种子识只在那里存在着,它不起审思分辨作用,它也不起回忆作用,但是它要起最后的一个托根的作用,保存的作用。一切都来源于你的种子识。所以每个人的起心动念,每个人的思想感情,每个人先天的秉赋,都会在佛家说的心识,就是你的种子遗传中起作用。所以我们说正心的时候,就要从心、意、识这三个方面来认识,就是在种性遗传、历史变迁之间起作用的,这个才叫心。心要包括意根,用儒家文化《学》的说法,就叫性。这个性,就包括第八识与第七识。那么正心,不仅仅正当下之心,一时之心,还要正你一生之心,一世之心。人生下来的心性都有差别,都有各种不足,正心的目的就是要把你一生一世的心性,该修的修起来,该纠的纠正,该补漏的把它弥补,该完善的把它完善,这才叫正心。所以诚意,是你修养见效时,表现为现在的结果。正心呢,既包括正你过去积累的天生的一些缺陷,又包含对后天的教育提升这两个方面。
5.修齐治平一气成
关于修身,基本上可以不解释了。因为意也诚了,心也正了,你这个身一定可以修好了。身一修好,你就成为人了,成为心之人、德之人、智之人了。你有了德心智,你当然可以去产生用。这个用是什么?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里,我们看看古人的智慧,你说它没有逻辑?没有体系?它这个逻辑体系可以说是令西方人赞叹的,非常了不起啊!要说治国,要说社会科学,人只用这么简单的几句话,这么简单的一条线索,就把治理社会、安定最根本的纲领说得很系统,很有逻辑。所以英国的汉学家赞叹,赞叹文明的原因就在这里。
其实,整个人间的治和乱都是由人造成的。一人类历史,都是人去形成的。人靠什么去活动?靠什么去形成?靠心。心又靠什么?靠你对这客观世界的种种认识,种种态度。而这认识和态度,逃不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你如果格物格得不好,智慧就不够,一句话智慧并不会那么全面,那么准确,你会造成偏知偏见。但你把对客观世界的学问能力形成了,反过来又不拿去改,教育人,提升人,而只是在外境上下功夫,那最终你还是没找到世界的根本和支配世界的力量。所以文化认为:要改造社会、完善社会,首先改,完善人。有一句很有名的话是:“欲治人间,必治人心。一心不扫,何以扫天下?”所以人治国平天下,首先是治人,治人首先是治心。是一个重人文的社会,重礼教的社会,重道德的社会,原因也就在这里。文明认为,人类的全文化成就是人心造成的,但人类的全灾难、痛苦、悲剧,包括各种各样的弊端,也是人心造成的。所以治天下就是治人心,把人心治好了,天下就治好了。那么人心从哪里做起走呢?从我做起走。从什么时候做起走呢?从当下做起走。当下就是诚意。当你诚意的功夫到了一定阶段的时候,就可以发现过去你性格中残留的不足,就可以把你性格中的一些偏见改好。于是从我做起,以我为榜样。所以学之道,就是以自己为天下的规矩(即挈矩之道),为天下的标杆,以我做为天下的表率,人人都来受我影响,然后家都这样,通过无数代人的努力,到了一个可以想象的未来,那就是人皆尧舜,天下同了!所以说学之道,要描绘表达的就是这个境界。
家要看到文化、东方智慧是非常的,只是自“五.四”前后的百年战争,因救国需要,我们把国学踩在脚下,过度的把西方文化作为唯一归宿,所以才造成了自身的偏见和当代的弊端。因此,今天讲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几个问题,说透了,就是要校正自东西方文明碰撞以来,从辛亥、五四运动、、、一直到,这么多年来社会的这一个走向,拨正治理的目标,以及未来追求的真正理念。
三纲八目的学之道,不仅仅用于的现在,包括的整个历史,乃至人间历史,它都是一面镜子,一座灯塔,可以帮助人类政治正本清源,帮助人类文明拨乱反正,帮助人生过程引导理想目标。以后三纲八目用学之道一以贯之,还可以作无量的发挥。(未完待续)
退躬(涂继成)先生小传
涂继成:号退躬,生于1953年9月9日。少读古藉,师承唯识一脉。随韩文畦修学世间行。平生依实业文化立身,文思广涉儒释道科哲五学。曾于1997年率先在国内发行国学挂历达19年,近三十年在川内外公益教学传统学术课题。文稿近六百万字。
曾与许广清先生共同主编《韩文畦文化思想存稿》,自己的文化观点有“正慧”、“共生慧”等。多年来在川内外公益开讲国学学术讲座,深获听众好评。
IT百科:
linux怎么访问共享内存 路由器线拔了怎么连 怎么从交换机上接路由器
网者头条:
兰州方军字画多少钱一平尺 翡翠卷头怎么雕刻的好看 双十一猫咪怎么玩 狗狗经常撒泼的尿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