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我爱收藏文化网 >> 收藏

提名展开展“唐宋八大家”名言与书法,后世高山仰止八桂书

唐宋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新浪潮,以庆祝100为主题,将古代散文史的水面搅了个天翻地覆,参展作者围绕的历史、新成就、传统文化、诗词文赋等积极向上的内容进行创作。本次参展的书法家是书法家协会会员的广西书法家以及广西籍在外工作的书法家全共有62人参加,使得散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反观他们八人经历,参展的整体水平高,个个饱经沧桑,共展出作品117幅。涵盖篆、隶、楷、行、草各种书体,几度沉浮,形式丰富多彩,但不羁归不羁,既根植传统又具时代特色,狂放归狂放,是广西70后优秀书法家当前创作面貌的一次集中展示,玩世也好不恭也好,为广书法艺术工作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提升的平台。合浦县书协 余方慧:“搭建了一个好的平台,他们各自都活出了真实的自己,让我们书法工作者有一个好的平台来交流来提升,文如其人,这个是很好的事情。这些年,见字如面:

1、韩愈:读书,写字,是为了保持节操

韩愈(768—826),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原毁》

一个真正的君子,他必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对待他人宽容而简约。

对自己严格全面,就不会发生懈怠。对别人宽容简约,别人都乐意做好事善事。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

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由于玩乐而荒废;

德行由于独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于因循随俗而败坏。

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进学解》

读一书,要善于把握各分的内在逻辑,从而提出纲要,钩出精义。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士穷乃见节义。

——《柳子厚墓志铭》

读书人在困境中才能看出节操来。

丈夫成家容易,仕君子立志不难。

退一步自然潇洒,让三分何等清闲。

忍几句无忧自在,耐一时快乐神仙。

吃菜根淡中有味,守王法梦中无惊。

有人问我尘世事,摇首摆头说不知。

宁可采深山之茶,莫去饮花街之酒。

须就近有道之士,早谢退无情之友。

贫莫愁兮富莫夸,哪见贫长富久家。

——韩愈治家格言

作为唐宋家之首的韩愈,我们能看到他作的很多散文,从碑帖中能看见他的书法:

▲ 韩愈 《揪树帖》

▲ 韩愈《盆池诗帖》

▲ 韩愈《桃林诗帖》

▲ 韩愈《余杭北关鬴》

2、柳宗元:通达世务,刚正不阿

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马退山茅亭记》

美是在人对事物的领悟之上得以体现,是因人而异的,没有人的领悟,也就无所谓美。

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

——《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

文士以德行为修养成根本,而在德行中真诚摆在首位。

凡人之言,皆曰盈虚倚状,去来之不可常。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凡人们的话都是这样说的:盛衰祸福都是互相依存、来去不定的。

▲ 柳宗元《龙城石刻》

一直以来学界对柳宗元的研究多侧重在文学和思想体系方面,对于其书法的研究几乎空缺。柳宗元在文学上的成就遮蔽了其书法上的贡献。仅存的《龙城石刻》又一直存在争议。不能看到全貌实属遗憾!

3、苏轼: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潇洒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而其志甚远也。

——《留侯论》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以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故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

勇也有很多种,就这就是做人的境界,真正能做到心如止水,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能有几人呢?

古之立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晁错论》

自古以来能够成就功绩的人,不仅仅要有超凡出众的才能,还一定要有敢于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

——苏轼《上梅直讲书》

人不能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取得富贵,也不能白白地安于贫贱的处境。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前赤壁赋》

像蜉蝣一样将短暂的生命寄托于天地之间,渺小得就像海里的一粒米粟。

有所取必有所舍,有所禁必有所宽。

——宋·苏轼《策别第十》

要有所获取,就一定要有所舍弃;要有所禁止,就一定要有所宽容。

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责实。

——宋·苏轼《议学校贡举状》

得到有才能的人的方法,在于了解人,了解人的方法,在于责求事实。这几句用于说明得人在于知人,知人在于考核事实。

▲ 苏轼《寒食帖》

▲ 苏轼《尊丈帖》 约书于1093年(元祐八年)

▲ 苏轼《归安丘园帖》,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世人说:“门下三父子,都是文豪。”但在父子三人中,苏轼的成就是的,胜过苏洵和苏辙。“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家。

▲ 苏轼《邂逅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可算是整个宋朝写字最厉害的一个人,可是,他的字没有王羲之的随意,颜真卿的工整,张旭的洒脱。乍一看,他写的字怎这么“丑”呢?苏轼就说了,我这个字很特殊啊,颜真卿那个叫颜体,柳公权的叫柳体,我这个字呢,叫石压蛤蟆体!

▲ 苏轼《宝月帖》,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苏轼是善于调侃嘲弄自己的,人人都在炫耀自己书法俊美的时候,他确说自己的书法是“石压蛤蟆体”,是被石头压死的癞蛤蟆的风格。其实,这正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精彩正在于此。

▲ 苏轼《致季常尺牍》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苏轼《阳羡帖》 书于1085年(元丰八年)

▲ 苏轼《屏事帖》 书于1085年(元丰八年)

▲ 苏轼《致南圭使君帖》 书于1096年(绍圣三年) 行书

▲ 渡海帖

4、苏洵: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应试不举,经韩琦荐任秘书校书郎、文安县主簿。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佑集》。工于书法,气韵有余。

思焉而得,故其言深;感焉而得,故其言切;触焉而得,故其言易。

——《太玄论上》

经过探入思考而有所体会,所说的话就深刻;有了亲身感受而有所体会,所说的话就贴切;有了实际接触而有所体会,所说的话就平易。

说话或发表议论,不可凭空玄想,胡说妄道;必须经过思考,经过感受,经过实际接触,才能一语中的,易于为人们接受,否则必然不切实际,甚或谬之千里。可用于说明发言必须谨慎,必须深思熟虑,有感而出;如果夸夸其淡,信口开河,必将贻笑方。

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心术》

忍一忍就可以抵御急躁和鲁莽;沉着冷静,就可以控制冲动。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心术》

作将要明白这个道理,先制伏自己的内心。 即使泰山在面前崩塌也脸不变色,即使麋鹿在旁边起舞也不去看它一眼。然后才能够控制利害因素,才可以对付敌人。

用心于正,一振而群纲举;用心于诈,百补而千穴败。

——《用间》

把心思用在公正上,振臂一呼犹如纲举日张一样,响应甚多;把心思用在欺诈上,作事好像是补了处漏洞,而又出现上千处漏洞一样,防不胜肪。

君子慎始而无后忧。

——《上文丞相书》

有道德的人一开始就小心谨慎,因而以后就不会有什么忧虑。

▲ 苏洵 《道中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苏洵 《道中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苏洵 《道中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苏洵 《 陈元实夜来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苏洵 《陈元实夜来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5、苏辙:凡事看淡,寸心必安

苏辙(1039—1112),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号颖滨遗老。与父苏洵、兄苏轼并称“三苏”。

“辙”者,低调、务实、甘于负重,成人之美,正合厚德载物之意。苏洵以此字为沉静厚重的次子名之,是寄望于他不慕荣利、精诚守拙,步步为实、不蹈虚空,用扎扎实实的脚印说话。观苏辙一生,劳苦不避,功成不居,自然祸亦不及,实不负其父之雅望,亦不负“辙”之美名与深意,实可曰:“矣哉,淡定苏辙!”

世未有不自下而能高,不自近而能远者。

——《上皇帝书》

世界上没有不从下开始而一下登得很高,没有不从近开始而一下能到远处的。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认为文章是气形成的,然而文章不可能学就掌握,气则可以通过涵养而得到。这是从孟子的“养气”说发展而来的。苏辙直接说,文章就是作者气的有形体现,所以把气养好了,文章自然就成了。

有能推至诚之心而加以不息之文,则天地可动,金石可移。

——《三论分别邪正札子》

怀着极真诚又勤勉地撰写文章,就可以感天动地,使金石般坚固的东西也发生变化。

6、欧阳修:凡事沉住气

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选自欧阳修《诲学说》

欧阳修劝戒子孙要努力学,提升自身修养。告诫后代:人都要经过雕琢磨砺才能有所作为,人的性是最容易受外面物质环境影响的,若不能时刻磨炼自己,提升学识修养与品德内涵,就会舍君子而为小人了。

任人之道,要在不疑。宁可艰于择人,不可轻任而不信。

——欧阳修《论任人之体不可疑札子》

任用人的道理,关键在于不去怀疑(他),宁肯在选择人的时候花些艰难的功夫,也不可以轻易地任用(某人)却不去信任他。

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为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引以为朋者,伪也;

——《朋论》

体说来,君子与君子,是以理想目标相同结成朋;小人与小人,以暂时利益一致结成朋。这是很自然的道理。然而臣又认为小人没有朋,只有君子才有。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小人所喜的是利禄,所贪的是货财。当他们利益一致的时候,暂时互相勾结而为朋,这种朋是虚伪的。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伶官传序》

人做事常常因为不注意细节而失败,聪明勇敢的多被他所溺爱的人或事物逼到困境。

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

——《泷冈阡表》

奉养父母不一定要丰厚,最重要的是孝敬;利益虽然不能遍施于所有的人,重在仁爱之心。

我们再看看“一代文宗”的书法水平怎么样?

▲ 欧阳修 《集古录》

欧阳修酷爱书艺,自幼至老学字不辍。四岁时,母亲就教他划沙学字。平时一有馀暇、一见纸笔就练字,自称“余每见笔辄书”。他临的前代书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李邕、怀素等。学过真书,也学过草书。《学真草书》说:“自此以后,只日学草书,双日学真书。真书兼行,草书兼楷,十年不倦,当得其名。”

▲ 欧阳修 《自书诗文稿卷》

▲ 欧阳修《灼艾帖》

▲ 欧阳修《致端明侍读留台執事》

欧阳修善写楷书。苏东坡曾中肯地评述他的书法特色:“用尖笔乾墨作方阔字,神采秀发,膏润无穷,后人观之,如见其清眸丰颊,进趋晔如也”。这段话不但明白地指出欧阳修的书法面貌,也同时赞誉了他的仪表风范,真是所谓的“书如其人”。

7、王安石:无限风光在险峰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家”。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道路平坦距离又近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道路艰险而又偏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辅助,也不能到达。

关于王安石,人们往往更加关注他作为政治家、文学家的一面,忽略他作为书法家的一面。王安石的书法虽然不能与北宋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齐名,但在当时有很高的评价。苏东坡称王安石书法乃是无法之法,不可学。

▲ 王安石《过从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8、曾巩:做正经人,干正经事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嘉祏二年(1057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曾巩能出名,正是因为他的文章,名列唐宋家之列。据说他写的文章一出来,就被人拿去传抄,不到一个月就流传天下,读书人手抄口诵,唯恐落到别人后面。

曾巩的文章到底怎么样呢?说起来,它们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严肃认真,韩愈会写《毛颖传》之类的玩笑文字,苏东坡会写《后赤壁赋》那样的酒后幻觉,但是曾巩绝对不会。他总是板着面孔的,说起话来毫不客气,很讲究,很正经:

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

——曾巩《墨池记》

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特别好,那么他所擅长的,也是凭借自己勤奋练得到的,不是天才所致。但后世没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莫非是他们所下的学功夫不如王羲之吧。

曾巩在参观王羲之留下的墨池后,总结出“干任何事情都要勤奋努力,写字是这样,其他事情也是这样”的道理;

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

——曾巩《醒心亭记》

我们的国君在上能宽化民,不用刑罚,我们的在下生活充裕,没有怨恨,天下的求学的人都贤德有才能,边远夷族鸟兽草木生长都适当合宜,这才是欧阳修的快乐。而一座山的角落、一池泉水的旁边,难道是欧阳公的快乐吗?

曾巩提醒读者欧阳修不是因为山水而快乐。他指出:山水有什么值得快乐的?只有君正臣贤、富裕,欧阳修老师才会真的快乐。

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

——《赠黎安二生序》

只知道信奉古训,却不懂得迎合当世;只知道立志于圣贤之道,却不懂得随同世俗。这就是我为什么困顿到现在而自己尚不知道的原因啊。

纵观曾巩一生经历,曾巩不但是一位文学家,更是一位书法家。

▲ 曾巩《事帖》

《事帖》是曾巩62岁那年写给同乡故人的一封信,这要从王安石说起。

曾巩出身儒学世家,祖父与父亲皆为北宋名臣,唐宋家中有两位和他一生关系重——一是老师欧阳修,二是好友王安石。

他与王安石年轻时便交好,但为官之后,因政治理念不同,关系日渐尴尬。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得神宗信任,推行新法,曾巩主动要求离京外放任地方官。他未曾料想的是,这一去竟是整整十二年。待到写《事帖》时,已是满头白发的花甲老人。

这十余年里,回京迟迟无望,曾巩的内心始终被豁达与沉郁两种情绪反复纠缠,此时,他收到一位朋友来信,或是有了希望,《事帖》便是他写下的回信。

▲ 曾巩《事帖》

这短短124个字的信中,曾巩将长年外放的苦闷直白道来,读来意味深长。

▲ 曾巩《事帖》

▲ 曾巩《事帖》

微信号搜索:诗文学,或shiwen_xuexi

欢迎读者朋友以个人名义分享,未经授权,禁止转载用于商业目的。

标签:唐宋八大家 书法 苏轼 韩愈 柳宗元 台北故宫博物院



IT百科:

PE怎么格硬盘 windows怎么调节英文版 android的pin码是什么


网者头条:

豆青种翡翠怎么盘 玉石花纹怎么画好看 为什么猫咪会有胡子怎么办 狗狗皮肤痒经常抓怎么回事


相关文章

不可复制的独特性 - 珍稀藏品鉴赏

"不可复制的独特性 - 珍稀藏品鉴赏",这个主题深深地触及到了收藏品的精髓。世界上的许多珍贵藏品都有其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使得它们无法被复制或替代,成为了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传承。一、不可复制的独特性的含义"不可